当供应商准入权攥在“自己人”手里,看似严密的流程,可能是滋生腐败的温床。
供应商准入修罗场,每个决策都可能踩雷
7月24日,上海市警方通报破获一起发生在某互联网企业的重大高管受贿案。涉案公司主要业务涵盖在线外卖、新零售、即时配送及餐饮供应链等领域。其物流部门关键人员韩某等7人因涉嫌职务犯罪被抓获,所涉金额惊人,超过4000万元人民币。
根据披露的信息,从2023年7月起,韩某等犯罪嫌疑人利用掌管物流配送业务、供应商准入、清退及考核等关键职权,为多家供应商违规获取了覆盖数十座大中城市的物流配送资格。作为交换,他们大肆收受刘某等4名供应商的行贿款,甚至要求供应商按照利润比例进行分成。在不到两年时间里,仅韩某等三人就累计收受贿赂30余次,赃款赃物总额高达4000余万元。
掌握充分证据后,今年6月,上海警方在浙江警方的配合下,分批次开展收网行动,成功抓获韩某等3名企业方涉案人员,以及向他们行贿的刘某等4名供应商负责人。
潜在利益关系隐蔽,关系网盘根错节
韩某案最讽刺的是,企业内部其实有供应商准入制度——要求提供3年财务报表、技术专利清单、过往项目合同,但这些浅层的纸质材料在精心包装的“关系户”面前,根本就是“皇帝的新衣”。
警方调查揭示了行贿方不同动机:
- 一些供应商因考核不合格,企图通过贿赂保住资格;
- 另一些则希望通过行贿改善经营状况,获取更多关照。
针对这些需求,韩某等人滥用职权,违规将业务资源向行贿的供应商倾斜,为其提供超越平台正常规则的便利,进而为自己谋取更多非法利益。
值得注意的是,涉案公司内部在今年6月中旬的调查中发现了韩某等人的犯罪嫌疑,并主动向公安机关报案。然而,这一举动与此前仅数月的情况形成巨大反差:在今年初(4个月前),该公司董事长曾发布全员信,高度赞扬韩某及其团队的“卓越贡献”,特别感谢他们坚定执行了公司制定的“三年业务和组织战略”。
前后反差一定程度上暴露了企业在战略推进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内部控制与监督盲区。虽然公司主动报案体现了“零容忍”态度,但事件背后揭示的公司治理漏洞,预计将促使行业内的其他公司重新审视自身的内部风险防控体系。
从“人防”到“数防”,头部企业都在严控“照妖镜”
对企业内控而言,这3件事现在做还不晚:
① 把“准入权”关进“数据笼子”
别再迷信关键岗位靠信任,把系统筛查设为准入"硬门槛"——不管是新供应商还是老关系户,必须过系统的资质核验+关系穿透+历史风险三重筛。把第三方风险排查系统的风险评分与准入决策直接挂钩,把风险等级判定为高风险的自动淘汰,风险等级为中风险的需上风控会,严格提高准入过程的门槛。
② 给“老熟人”装“监控探头”
对合作超1年的供应商,每月用进行一次巡检,实控人是否变更?新增了哪些关联公司?核心技术团队有没有大批量离职?避免下级供应商悄悄把大量股权转让给竞争对手,以此避免合作数据泄露的无妄之灾。
③ 让“风控意识”成为团队“肌肉记忆”
不仅是关系户的问题,有大量企业在准入时无任何异常,但却在合作过程频频暴雷,其关联的核心供货商可能因各类问题遭到处罚,从而影响其本身产品或服务质量。例如作为数据提供商,因非法收集用户信息被网信办处罚,这对于其服务本身就是毁灭性打击行径。
准入过程风险预筛,批量审核摸底企业
当前不少企业在准入管理中普遍面临规范化不足的痛点,过度依赖传统的“类行政化”审批模式。
供应商开发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具有多维度评估、跨部门协同作业及流程链条冗长的特点,由于企业采购团队专业能力参差不齐,审核标准的制定与执行往往存在显著差异。
企查查在与业内采购经理的交流过程中,发现企业容易受到传统尽调手段的局限性影响:
1)准入条件门槛自定义设置
企业在供应商管理中开展的多维度综合评估,核心环节包括核查供应商提供资料的真实性,以及对其基础资质、法律诉讼记录、行政监管情况、经营稳定性、负面舆情等风险要素的有效期进行重点审查,经采购环节的审核小组确认无误后,供应商方可获得参与询价、比价或招标等寻源活动的资格。
2)企业风险画像建立与差异化管理
对通过初筛的供应商,生成多维度的风险画像报告,清晰展示其优劣势及核心风险点,基于风险等级和画像,采取差异化尽调策略,例如针对高风险供应商需现场审计、中低风险可简化流程,聚焦资源于关键风险。
通过准入过程风险预筛,利用数字化管理采购工作,促使供应商、经销商、服务商在准入环节中,对其关键资质、法律诉讼、行政监管、经营稳定性等多维度风险事项进行排查,排除有明显问题的企业,防范风险于未然。
针对不同类型的供应商,在进行准入环节的合规资质筛查、风险识别和防范是核心关键,通过风险排查评分等级,分析供应商的经营稳定性、履约能力和偿债能力等方面,快速识别合作方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进行差异化管理。
排查内外黑名单规避不良企业,系统自动关联排查供应商与内部黑名单的持股、任职关系,规避黑名单企业通过改头换面重新参与公司产品供应。辅以行业外部公示的不良采购供应商,规避潜在风险,最终确保优质供应商准入。
其一是企业自身在过往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黑名单企业,通过股权、任职、对外投资等关联关系进行穿透,避免通过套壳或者换壳情况重新入库。 其二是过往合作中出现的外部黑名单企业,避免未监测到企业情况,外部问题企业“带病入库”。
在供应商准入环节,通过第三方风险排查系统,一键汇总相关信息,通过全方位风险排查,综合排查供应商资质,高效快速识别新进供应商,排除有明显问题的企业,从源头预防风险发生:
- 行贿犯罪;
- 商业贿赂;
- 内部腐败;
- 在外任职;
- 外部投资持股;
- 高管亲属关联风险;
- 潜在利益关系……
目前企查查第三方风险排查系统已与汽车、新能源、电子、仓储、运输、物流等制造行业等多个行业头部企业达成合作,围绕供应商准入排查、风险监控、围串标管理、利益冲突排查、供应商年检等业务应用,为客户提供全链路数字化尽调,穿透深层主体关系识别隐性利益链,感知外部风险实时拦截告警企业,满足采购风控合规全流程管理。
风控无小事,愿助您筑牢合作安全网。
关注我,为您带来更多行业解决方案。